前言
中国工程建筑行业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进入成熟变革期,行业整体发展趋缓,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行业利润连年下滑,工程建筑行业该如何面对日趋严峻的发展挑战?同时,随着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工程建筑行业该如何顺势而为,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毕马威深耕工程建筑行业多年,全球视野、立足本土,对企业建造业务发展做出前瞻性思考:工程建筑企业一方面应当在传统工程建筑业务基础上,充分运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元化布局,挖掘更多新市场、新机遇,加快发展企业第二增长曲线;另一方面需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洞察行业趋势前沿,前瞻布局智慧科技领域,面向未来,抢占先机,着力打造弯道超车发动机。
一、建筑行业发展承压,智慧科技倒逼升级
1、建筑行业整体发展趋缓,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利润率连续下滑,行业形势愈发严峻,企业生存发展压力不断增加
中国工程建筑行业已步入成熟变革期,工程建筑市场开始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其中以八大上市央企为主,包括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中冶、中国化学。从年新签订单情况来看,八大建筑央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已从2011年的25.1%上升至2020年的34.5%,未来工程建筑行业“强者恒强”的竞争格局仍将持续。
伴随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工程建筑企业利润率不断下滑。根据中国建筑行业协会每年发布的《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中国建筑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从2015年的3.6%下滑至2020年的3.1%,呈现出逐年下滑态势,工程建筑企业生存压力不断加大。
2、“双碳”战略背景下,劳动力成本上升、精细化管理不足驱动工程建筑行业积极拥抱智慧科技
2020年,国家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而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公布的数据,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超半数,工程建筑行业“减碳”势在必行,如何承接国家“双碳”战略要求,是工程建筑行业所必须面临的新挑战。
同时,劳动力紧缺使得建筑业人工成本迅速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中国建筑业农民工数量由2016年的5550万人下降至2020年的5226万人,而月均工资从2016年的3687元提高至2020年的4699元,工程建筑行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正面临“招不到、用不起”的巨大挑战。为避免利润被进一步蚕食,工程建筑企业不得不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成本、风险、工期等关键要素管控。
二、毕马威对工程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的思考与洞见
1、开展多元化经营,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在行业增长乏力、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工程建筑企业在原有主业基础上,需要进行多元化布局,尽快培育出企业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从市场端来看,业主对投资、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在基础设施领域,由于投资规模通常较大,政府往往通过PPP等模式开展项目,而投融资能力和运营能力往往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要素,我们认为,未来具备全价值链一体化服务能力的工程建筑企业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建议工程建筑企业在自身建造能力基础上,加强对投资、设计、运营环节的布局,通过“投资驱动”与“设计引领”,实现全价值链资源配置最优、综合竞争力最强。
另一方面,从工程建筑行业产业链上下游来看,上游包括装备制造、建材制造等领域,下游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等领域,工程建筑企业向上游布局,可降低企业供应链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向下游布局,可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稳定企业现金流,合理分散经营风险。因此,我们建议工程建筑企业基于市场吸引力及自身资源禀赋情况,积极开展多元化布局,在与主业形成协同效应的同时,逐步提升新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将之打造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2、前瞻布局智慧科技,打造弯道超车发动机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工程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水平尚处于发展初期,技术标准有待规范、商业模式不清晰都成为阻碍建筑工业化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装配式建筑将会成为行业主流,在工程总承包模式持续推广的背景下,两者结合将深刻改变建造业务的产品形态和业务运营模式。因此,我们建议行业领先企业应当率先参与装配式标准制定、BIM技术研发等科技能力提升工作,为参与建筑工业化时代的竞争奠定基础。
作为被信息技术改造相对较低的行业,工程建筑行业尚有很大空间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建造业务流程的改造,从而更好的应对安全、进度、成本等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在此背景下,我们建议工程建筑企业探索通过新型信息技术应用打造智慧工地,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推进智慧工地大数据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赋能,驱动传统业务模式的变革,为工程建筑企业的经营、生产、监督、决策提供深度保障。
三、毕马威工程建筑企业新业务发展案例分享
1、项目背景
某大型工程建筑企业是一家成立时间较短、以地铁、公路、市政工程施工为主业、年营收规模不足300亿元的建筑央企下属单位,承接集团“做大做强基础设施领域业务,力争五年营收翻番”的发展要求,公司提出五年实现营收规模600亿元的发展目标。而公司整体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现有业务市场竞争力不强,仅依靠原有业务难以达成实现“营收翻番”的发展目标,因此,进入哪些新业务领域,如何进入并快速突破,如何构建最优业务组合并合理匹配战略目标成为管理层最为关注的战略议题。在此背景下,公司开始新一轮的战略规划编制工作,并委托毕马威团队协助完成此次项目。
2、解决方案
本次项目以毕马威战略规划方法论为基础,分五个阶段逐步推进,期间与公司高层领导、各部门、核心骨干等进行多轮次沟通与研讨,并与该集团核心管理团队共同完成此次战略规划工作,确保战略制定与公司实际情况相匹配。
第一阶段:外部环境分析与公司发展诊断。
项目组对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基础设施领域中地铁、铁路、公路、市政道路、水务环保等十大细分领域进行深入分析,明晰各细分领域的行业特征、价值链、竞争格局、驱动因素、发展趋势及对公司的影响。还对智慧工地、建筑工业化、智慧基础设施等五大智慧科技领域及十二大细分领域进行分析扫描,明确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壁垒、关键成功因素等要素。同时,通过访谈调研等方式开展内部诊断,从战略、业务、区域、组织、核心职能等多个维度,帮助公司识别自身核心资源禀赋。
第二阶段:业务选择与组合定位。
在行业分析与内部诊断基础上,与公司高层共创,提出了“成为国内基础设施领域一流投资建造服务商”的总体战略定位。利用“业务竞争力/资源能力匹配度-市场吸引力矩阵”模型,对已有业务、潜在新业务的细分领域进行分析与选择,识别未来可重点发展/进入的细分领域,同时,基于公司自身业务特点及行业发展,筛选智慧科技领域中可进入的潜在细分领域短名单。运用“战略三层面理论模型”,对公司各业务单元进行重新组合与定位,明确以地铁、市政道路、水务环保为一类业务,作为公司近期发展的核心支撑,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为二类业务,作为中期重点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智慧工地、建筑工业化、BIM、智慧交通、绿色基础设施为三类业务,作为面向未来的业务机会,并对各业务和总体规模进行财务测算,合理规划各业务单元发展目标。
第三阶段:明确核心战略举措与路径。
从价值链、竞争群体、业务模式等多个维度,针对各业务单元分别开展专题研究,明晰各业务单元关键发展策略。针对新业务单元,通过对标行业标杆,在充分借鉴行业最佳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新业务单元的发展策略,并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同时,以各业务单元发展策略为输入,识别出未来需要重点提升投融资能力、设计能力、运营能力等六大关键能力,并以此为输入,帮助推动职能战略制定,为战略落地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四阶段:战略共识与宣贯。
在战略规划制定的各个阶段,我们与公司高层及核心中层进行多次沟通与研讨,确保战略的共识。在战略规划制定完成后,我们帮助该公司设计了多层次的战略宣贯环节,从而进一步让全公司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形成理解与共识,为之后的战略规划实施奠定基础。
第五阶段:明确年度重点任务与制定行动计划。
战略规划完成宣贯后,我们还帮助该公司对整体战略规划进行“战略解码”,推动各单位、各部门基于自身发展定位/职能定位,明确各单位、各部门的“必胜战役”以及年度行动计划,并与绩效考核挂钩,确保公司战略的有效落实。
3、项目价值
通过本次项目,该公司的核心领导层对自身具备的能力基础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并对基础设施领域各细分行业发展特征与趋势、智慧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公司未来发展方向,降低公司新业务拓展的试错成本,提升新业务的发展效率。同时,通过本次项目,帮助客户制定支撑战略达成的业务发展策略与关键职能规划,并形成了各单位、各部门行动计划,确保了公司战略的有效落地。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55770号-1
Beijing TransVentur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地址: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北京市大兴区新源大街25号院恒大未来城7号楼1102室
北京市海淀区西禅寺(华北项目部)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R2-B栋4楼12室
深圳市福田区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汕头市龙湖区泰星路9号壹品湾三区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