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的产品迭代中,需求并不是一个一个的产生、梳理、设计、实现的,往往是一堆一堆地出现。并且,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对需求进行有效的管理,产品工作就会是一团乱麻。这跟消费类似,想买的东西总是很多,而收入总是跟不上,如果不想出现经济危机,就需要对消费欲望进行管理。清楚消费欲望满足哪些需要,哪些是当前必须的,哪些可以在未来满足。对应到需求管理,需要明确的是需求的价值和优先级,确定哪些现在就要加入当前的迭代计划,哪些放到未来慢慢优化。之后,针对优先级高的需求,投入更多的资源,给出洽淡的设计,并跟进落地。这就是需求管理的基本思路:收集需求、梳理需求、确定优化级、设计产品、实现产品。
下面会结合工作中的实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产品解决的是一类人的特定场景下的需求,而不是某几个特定的需求,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范畴更大、更模糊,同时在不断的演进。也就是说,产品要解决的需求不是某几个特定的需求,而是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在特定的场景下的需求,这些需求会随着用户的认知的加深,以及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产品经理做为产品的设计者,需要捕捉这些变化,甚至是走在用户的前面,也就是说比用户更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只是 case by case 的接受用户提交的「需求」,然后把这些需求传达给研发。这也是一再被提出的「产品经理要深挖需求」。
需求收集的关键在于全面、不遗漏。在任何时候,我们收到一个「需求」,这种「需求」往往是来自于某类用户对产品的预期-产品现状,受限于用户的类型和关注点,这种需求比较「片面」。换言之,可能存在有一系列的需求,而某类用户只提出了某个需求,其他同类或者关联的需求没有被提出来。作为产品经理,需要把潜在的需求挖掘出来。
那么,如何挖掘潜在需求呢?通过「一横一纵」来分析。
「一横」
「一横」指的是,分析这个需求是用户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有没有存在类似的场景?
「一纵」
「一纵」指的是,分析在这个需求场景中,存在哪些关联行为可能导致问题,需要系统支持?
针对收集到的需求,我会采取以下的模版记录:
需求收集模版
从上到下来看这张卡片。
给需求一个名称或者编号,方便内部交流;
需求类型可以分为新增和改进;
记录需求是由谁提出来的,方便后续梳理需求和判定需求优先级,可填写用户角色+具体用户姓名;
需求获取的时间也需要记录,一个距今三天和三个月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是三个月就很有必要和需求来源再进行一次沟通;
把需求描述清楚,可以记录用户描述需求时的原话;
产品经理需要记录需求产生的场景,可以补充业务场景片段,可以是一个流程图,一段场景描述;
对需求进行评论,可以是优先级,可以是疑问,可以是收益;
参考产品,有时用户在表达需求时,会补充说「xxx产品就是这样」,记录下来,后面梳理需求,设计方案时会用到。
维护这样一堆的需求点管理卡片,会有一种需求尽在掌握中的踏实感。推荐用 Trello 来做需求收集。
在收集完需求后,产品经理需要进一步细化梳理需求,即搞清楚「需求的三要素」:问题、业务背景、解决方案。
需求三要素
清晰定义问题,分析原始需求背后的真正需求。思考以下问题:
要解决谁的,什么问题?
目前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问题描述中,有哪些需要澄清的定义?
有哪些相关的需求?
为了给出更准确的解决方案,还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思考:
这个需求是未实现对谁产生影响?影响的频率如何?
该需求是在什么业务场景中产生的?这些业务场景是怎么样的?
有哪些业务术语需要说明?
针对问题有哪几种解决方案,各有什么优缺点,建议用哪个?为什么?
思考完上面的问题,就完成了需求梳理。下面需要对需求进行分类,目标在于更加有序、高效地实现需求。一般而言,需求可以被分为:功能型需求、数据需求以及非功能需求。
功能型需求:指有具体完成内容的需求,比如登录行为、搜索商品等等。这些行为根据不用的场景我们还可以细分为使用场景、维护场景以及运营场景。
数据需求:数据相关的需求,如报表需求、指标监控等等。
非功能需求:除了功能需求和数据需求,其他需求都归于此类,常见的有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等。
在后续评定优先级中,不同分类的需求会分开评定。一方面是因为实现不同类型需求的人员不同,更重要的是,产品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产品迭代的初期,我们更加重视功能型需求的建设,需要快速做出功能,占领用户;等产品成熟之后,就需要从野蛮生长转变为精细运营了,这时更看重的是非功能需求的完善。
接下来,就是对需求进行排优,按照优先级顺序进入研发。排优的基本思路:精益思维,亦即二八法则,将 80% 的精力投入到哪些最有价值的20%的需求上面。关键在于识别出最有价值的需求,这里有很多的模型,比如麦肯锡提出的重要性象限、KANO模型等。这里不展开讲具体的模型,我打算分享下我日常工作中排优先级的思路。
需求排优思路:
1)用痛点思维分析需求的频次、强烈程度,以及是否有替代方案;
2)将需求按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分为四类;
3)按照需求分类有序排优先级
a. 用痛点思维分析需求的频次、强烈程度,以及是否有替代方案
需求的频次可以用小时级、天级、周级、月级来表示,强烈程度可以用非常需要、需求、勉强需求、无所谓表示。
b. 将需求按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不紧急分为四类
可以综合需求的频次、强度看需求的重要程度,是都有替代方案看需求的紧急程度。
重要程度评估
重要程度评估
紧急程度评估
紧急程度评估
按照需求分类有序排优先级
按照需求的重要和紧急程度排定优先级:
优先级最高:紧急且重要的需求
优先级次高:紧急但不重要的需求
优先级一般:不紧急但重要的需求
这里面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不紧急但重要的需求,大家不要看到它优先级一般,就觉得它不重要。因为优先级最高的 「紧急且重要的需求」往往都是从 「不紧急但重要的需要」演变来的。做需求管理,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将人力和时间分配到重要的需求上,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规划重要的需求,不要等着事情变紧急了再急急忙忙出个方案应付,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如果日常工作中,发现手头尽是紧急且重要的需求,就需要反思一下了。
当我们明确了需求的优先级后,把优先级高的需求挑选出来,以「场景—问题—方案」的逻辑来分析,从而导出所需的功能。
在这个阶段,我们会进一步分析需求,还原用户所处的业务场景,梳理业务流,遍历每一个典型步骤、潜在变化、异常,思考每一个环节用户会遇到的问题,然后导出方案。最后还要考虑业务场景的环境和规则,反推得出最终的方案。
总结下,从输入输出的角度理解需求管理,输入就是用户描述的「需求/问题」,输出就是产品功能。输入到输出间,涉及多个环节。
需求收集阶段,全面的将需求收集起来;
需求梳理阶段,分析需求的三要素,确定需求的分类;
需求优先级阶段,评定需求的优先级;
产品设计阶段,拿出优先级最高的需求做设计,导出具体的产品。
当然,产品设计并不是需求管理的结点,后面还有产品实现,另外,上线之后还会产生用户反馈,即新的需求,又会进入需求收集阶段,形成闭环。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55770号-1
Beijing TransVentur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地址: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北京市大兴区新源大街25号院恒大未来城7号楼1102室
北京市海淀区西禅寺(华北项目部)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R2-B栋4楼12室
深圳市福田区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汕头市龙湖区泰星路9号壹品湾三区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