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成立于1910年(以下简称卡内基基金会或基金会),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思想库。作为一家非营利、无党派的民间组织,卡内基基金会重点研究外交和国防问题,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并推动美国参与国际事务。卡内基基金会总部设于华盛顿特区。
20世纪初,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在取得巨大的实业成功后将重点转向慈善与和平事业,1910年,他宣布捐赠1000万美元,创办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卡内基提名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为基金会荣誉总裁,并挑选美国企业界及其它公共领域中28位领袖人物担任基金会理事,其中包括名牌大学校长、退任国务卿和大使等。
基金会首任总裁由卡内基的长期顾问、纽约州参议员、前国务卿伊利胡·如特(Elihu Root)担任,他连续任职至1925年。基金会当时分设三个部门,一个部门协助制订国际法并解决国际争端;再一个部门研究战争的起因和影响;另一个部门促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基金会还在巴黎设立了一个欧洲中心和一个顾问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卡内基等国际主义者世纪初的和平热望,但是基金会仍然坚持其促进国际和解的努力,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岁月里,资助了欧洲的重建项目,还在海牙建立了国际法学院。基金会出版过22卷《国际法经典》和150卷《世界大战经济和社会史》。基金会也协助达成过1928年基洛格-布来恩德非战共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基金会巩固了其三个部门,在随后的20年中,就广泛领域的问题,尤其是新成立的联合国和战后国际法体系的未来,展开了研究及公共教育。基金会还出版了学刊《国际和解》,并承担了新兴国家外交官的培训,另外,在冷战加剧的背景下启动了对苏联的研究。
1970和1980年代,基金会加强了设在华盛顿特区的办事处,更着重研究与美国政策有关的问题,并通过创立“面对面”论坛,深化对重大国际问题的讨论。基金会另取得了《外交政策》杂志的所有权,同时随着国际问题界其它思想库和非政府组织的兴起,组织开展国际关系领域的合作。
1990年代冷战结束之后,基金会组织力量研究民主促进、经济改革、武力使用、维持和平等重大现实问题,并且就外交政策的新形势,推出了《改变我们的作风:美国和新世界》等著作。1993年,基金会设立了“卡内基莫斯科中心”。也是在1990年代,基金会修建并迁往现办公新址。
最近十几年中,部分因为外部资助的增加,基金会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集中研究涵盖了经济、政治、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政策项目”,《外交政策》也由季刊成功改版为读者群更广的双月刊。2007年,基金会提出要从研究国际问题的思想库升级为全球化的国际思想库,为此,基金会的工作场所也从华盛顿和莫斯科延伸到了北京、贝鲁特、布鲁塞尔。
卡内基基金会如同大多数美国思想库一样,其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理事会现由23位成员组成,卡内基基金会的研究议题十分明确和集中,即国际事务和美国外交政策。然而,这方面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却很广泛,包括了世界各大洲主要地区。首先在美洲,研究对象是美国和拉丁美洲;在亚洲,涉及东亚、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中东;在非洲,涉及北非和南部非洲;在欧洲,涉及西欧、东欧、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
就专业领域而言,基金会的研究涵盖了经济、能源和气候、核政策、安全、政治改革、俄罗斯外交政策、美国外交政策。
(1)经济方面的议题包括: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全球金融危机、全球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体制、中东经济、移民、苏联之后诸经济体。
(2)能源和气候方面的议题包括:能源政策、中美能源和气候合作。核政策方面的议题包括:反导弹系统、核试验与禁止试验条约、裁军、非法核网络、伊朗核问题、导弹扩散、核不扩散体制、核武库、核材料与核燃料循环、俄罗斯武器控制与不扩散、制裁及其实施、美国与印度的核协议。
(3)政治改革方面的议题包括:阿拉伯政治改革、中国国内政治、民主推行、伊朗国内政治、伊斯兰主义运动、法治、俄罗斯国内政治、美国国内政治。
(4)安全问题方面的议题包括:中国的军事发展、台海两岸关系、巴以危机、维和、恐怖主义与反激进化、美国国防政策。
(5)卡内基基金会的国际关系研究见长于俄罗斯与欧亚、中国、印度与南亚次大陆、全球化、不扩散与安全问题。现在基金会专就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开设有重点研究项目,除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这一项目外,其它的项目有:
(6)能源和气候项目:旨在汇集全球专家,研究能源技术、环境科学及与相关的政治经济学,为世界各地的决策者提供务实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框架,以缓解对稀缺资源的恶性竞争,并降低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
(7)国际经济项目:旨在监控和分析全球经济的短期和长期趋势,包括宏观经济形势、贸易、商品、资本流,并从中得出政策启示。目前的重点涉及全球金融危机及相关政策问题,还有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份量的上升及其意义。
(8)贸易、公平与发展项目:旨在分析并协助推出相关的战略与政策,特别是更多地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使全球经济一体化能有益于更多的国家和民众。
(9)核政策项目:旨在组织各国专家,就核产业、不扩散、安全、裁军等问题,尤其是在涉及美国、俄罗斯、中国、东北亚、南亚和中东的核问题上,提供专业的见解和政策思路。
(10)民主与法治项目:旨在深入考察全球的民主状况,探讨欧美及多边组织如何促进世界的民主进程。
(11)俄罗斯和欧亚项目:旨在对欧亚大陆的安全问题,包括冷战结束之后的战略核武器与不扩散、发展、经济与社会问题、治理、法治等问题,进行领先性研究。
(12)南亚项目:旨在就该地区的不扩散、国际安全、政治与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通过所出版的月刊《南亚观察》,参照南亚自身的角度,为决策者提供可资参考的观点和建议。
(13)中东项目:旨在通过详尽的国别研究和核心问题的研究,结合当地的视角和进行横向比较的视野,深入分析阿拉伯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宗教、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利益与问题,提出公众和决策者所需要的判断和建议。
(14)中国项目:旨在使美中两国的决策者能更好地了解各自内部及相互间影响双边关系发展的因素。中国项目研究重点是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经济改革、以及经济发展与政治改革之间的关系。中国项目还关注与中国有关的区域安全问题,包括亚洲和中国与防止核扩散和军备控制有关的问题。中国项目开设了“卡内基中文网”(Carnegie ChinaNet),旨在向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广泛介绍来自基金会的著作、杂志、活动及其它信息资源,提供对当前中国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基金会的执行机构由8名管理者组成,他们是:总裁马修斯(Jessica Tuchman Mattews)、执行副总裁白乐然(Paul Balaran)、副总裁潘可为(George Perkovich,负责全球安全和经济发展研究)、副总裁卡罗瑟斯(Thomas Carothers,负责国际政治和治理研究)、副总裁包道格(Douglas H. Paal,负责俄罗斯、中国和欧亚研究)、副总裁瑞德(Peter Reid,负责资讯沟通)、副总裁杰拉德(Kathleen Gerald,负责对外关系)。包括这些管理者在内,基金会目前在华盛顿总部的行政和研究人员共有117名。基金会的研究人员来自政府部门、学术界、新闻界、法律界和公共事务领域,拥有不同学科训练背景,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基金会总部设有行政办公室、财务部、人事部、交流部、研发部、电脑系统部、刊物部及图书馆。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经费来源除了它本身的基金外,还接受外界提供的资助。现有董事会的成员包括美国两大政党的领导人和政府、商业、学术以及新闻界中有影响的人士,他们在外部筹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体而言,基金会的资金支持较为多元化,2007年以来获得的款项来自76家机构或者个人,另获得了3家机构(谷歌、Youtube、Red Bricks Media)的实物捐助。
分析基金会的捐助来源可见,大部分来自其它基金会,有布拉德利、福特、通用电器、卢斯、麦克阿瑟、梅隆、洛克菲勒、斯特劳斯、博世等约30多家基金会;一部分来自企业,如卡内基纽约、英国石油北美、雪弗隆、埃克森美孚、通用汽车、国际纸业、挪威船东协会等公司;一部分来自美国政府,如美国国务院、能源部、国防部、国防情报署等;一部分来自外国政府或国际组织,如瑞典、挪威、荷兰、法国的外交部、英国国际开发部、联合国开发署等;一部分来自个人,如前参议员比尔·布拉德利、基金会现任总裁杰西卡·马修斯等。
除了在华盛顿的总部外,基金会自1993年以来在莫斯科设有卡内基莫斯科中心,该中心有40多名员工,主任由一美国人担任。此外,基金会分别于2004年、2006年、2007年在北京、贝鲁特、布鲁塞尔设立了中国、中东和欧洲办公室,但这些国际点目前只维持很小的人员规模。
在工作范围和基本特点不变的前提下,基金会强调“随着全球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基金会明确提出要与时俱进地“重新设定其角色和使命”,包括调整具体研究内容。历史上各阶段的不同侧重自不必说,冷战结束后,基金会把握国际关系变化的实质,着力以全球化为核心来整合原有国际问题研究。“全球政策研究项目”现已成为基金会新形势下的一个框架型研究项目。该项目高度关注全球化态势下经济、政治、技术等众多方面的变迁及其对现有政策的挑战,从民主与法治、经济改革、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信息革命、国际贸易、平等与发展、全球问题管理,以及美国的全球角色等角度研究全球化。这个项目重点将全球政策的最新议程与传统安全问题的关切结合起来,并推动出台新的政策,以便能对特定的跨国问题作出有效回应。
基金会之所以要将全球化置于其研究议程的中心位置,是因为相信,崭新的国际时代正在到来,我们仍然面临着强权政治和传统的安全威胁,但全球化趋势中复杂而不时出现的冲突性影响正在改变国际关系的法则和地缘政治的策略。随着新权力中心的形成,即便是最强大的国家,其控制各种力量以影响国内外事务的能力也已降低。许多地区的权力和影响力正在向非国家性的角色转移,包括跨国公司、非政府机构和犯罪联盟。故此,虽然和平的愿望主导着各个大国,但破坏稳定的冲突还在加剧。同样,经济一体化固然带来了全球性的空前增长,但也引发了新的挑战,融入国际市场和被拒该市场大门之外的国家之间的鸿沟正在加深。这些重大的变化对国际的安全和人类的福利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基金会希望,自己的研究和其它活动将:一是能够让全球化包含的经济益处更加广泛地平均分配于各国;二是能够创造国际合作的新方法和手段,让这些方法和手段在力度上跟世界所面临的政治和安全威胁相匹配;三是能够推动美国在促进以上两项工作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领导作用,并与其它各国达成更高程度的相互了解与合作。
与此相关,便形成了卡内基基金会的另一特点,即注重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角度来研究国际问题,其国际化的拓展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基基金会相信,单一存在于某一国家必然会限制其视野,在当今世界中,一个思想库,既然其使命是要贡献于全球安全、稳定和繁荣,就需要在其运作的核心保持跨国的存在和跨国的视角。为此,基金会明确提出,要成为第一个真正跨国的全球思想库。所以,继1993年成立卡内基莫斯科中心后,基金会又成立了其设于当地的中国、中东、欧洲办公室,这无疑反映了基金会寻求自身全球化并从其它国家角度来观察国际事务的扎实努力。
卡内基基金会就国际关系领域的各种问题,专门向决策者、政府官员、学者、企业领袖和公众提供研究和分析的成果,具体形式包括:基金会出版的专著、报刊文章、政策简报、分析报告、工作论文、电视访谈、网上评论等。基金会定期出版由本基金会专家学者撰写或编辑的书籍。此外,基金会出版的《外交政策》是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国际问题期刊,以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在世界广泛发行。
卡内基基金会的特点有三:首先是与众多综合性思想库不同,基金会虽然成立时间更长,但数十年中,它一直遵循最初的使命,并未轻易拓展研究领域,仍然集中研究国际事务及美国外交政策。成立时,基金会致力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和平问题和推广国际知识的公共机构,此后,从机构设置时专注于协助制订国际法并解决国际争端、研究战争的起因和影响、促进国际间的理解与合作,到所出版的各类著作和从事的国内外活动,都一贯地反映了这一志趣。总体而言,卡内基基金会长期秉持超越党派立场、开放兼容的立场,故而在国际事务中倾向于国际主义、多边主义,主张军备控制,推动接触谈判,支持国际组织,展示了典型的中间派特点
摘自《国际著名智库研究》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55770号-1
Beijing TransVentur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新源大街25号院恒大未来城7号楼1102室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8号诺德中心2号楼5层
北京市海淀区西禅寺(华北项目部)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蠡溪路859号2131室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R2-B栋4楼12室
深圳市福田区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汕头市龙湖区泰星路9号壹品湾三区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梅州市丰顺县大润发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