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由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StW)控制和管理,包括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StC)和众多史太白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及附属机构,是德国非营利技术转移中介机构的典型代表。经过近50年的发展,史太白已由一个州立的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成为国际化、全方位、综合性的技术转移网络,业务遍及研发、咨询、培训、转移等各环节,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专家学者参与,面向全球提供技术与知识转移服务。
史太白具有现代扁平化组织结构,已在50多个国家设立独立核算、自主决策的专业技术转移机构或分中心,并且拥有众多附属机构、风险投资伙伴和项目合作者,2019年史太白网络覆盖了1075家转移企业,6000多名员工,总营业额达到1.70亿欧元。
一、组织模式
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核心分为两部分:公益性的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StW)和专门从事技术转移的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StC),与其相关联的各类史太白机构包括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研究中心、史太白咨询中心、史太白大学—柏林斯泰恩拜斯大学、史太白投资公司和史太白资产管理公司等。
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是整个史太白网络的中枢,成立于1868年,1971年重组并登记注册为非营利组织,同时保持了原基金会的理念与价值观,即搭建企业界与学术界沟通的桥梁,促进创新信息的交流,设有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
1983年以前,史太白网络的技术转移活动以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为主。自1983年开始,史太白基金会开始在应用科学类大学中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中心。1995年德国财政部出台了对于项目合作和合同研究税收优惠政策,这激励了史太白进入完全市场化运营模式。1998年,史太白基金会为了迅速扩大业务领域和规模,成立了隶属于基金会的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所有的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子公司和各种史太白企业。自此以史太白基金会为总部和众多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及附属机构组成的史太白网络组织机构进一步壮大,依靠其强大的技术转移资源和能力,为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1999年起史太白网络包括所属各中心放弃州政府每年的财政补贴,步入完全市场化运营轨道。政府主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史太白网络的技术转移活动。
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对各专业技术转移中心负管理责任,公司为技术转移中心创造稳定、宽松的法律保障和发展环境,通过工商会等机构寻找企业作为技术的投资者和受让方,同时为转移中心争取其他研究项目。为克服启动资金不足的难题,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还协助转移中心申请商业贷款以及德政府或欧盟的项目资助。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提供财务、人事、保险、行政等服务,并承担技术转移给客户造成的实际损失。综合性的大型项目通常由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组织,选择一些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开展分工合作。为加强风险控制,技术转移中心需按月向技术转移公司提交财务报告,没有盈利能力或市场的技术转移中心会被立即关闭。
技术转移中心则是史太白体系的基石和主要收入来源。各地的史太白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由大学研究中心、独立研究机构、科技型企业以及其团队或个人自愿申请加入而形成,最大的埃斯林根汽车电子技术转移中心员工超过300人,绝大多数则不超过5人,有的甚至只有1个人。每个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都是独立对外的,均可直接与委托它工作的企业进行联系,贴近客户需求提供服务,有很大的灵活性。中心需将年度营业额的10%上交史太白技术转移公司,也设有各类奖金用于奖励优秀的技术转移项目。
二、特征优势
1.集中化与分散化相结合的管理创新模式
自1983年史太白技术转移网络模式初具雏形至今,绝大部分史太白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及附属机构在名称、使命与规则上与史太白基金会保持统一。成员都在其专业名称的前面冠以史太、都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发展目标。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负责统一宣传、统一定制服务原则和标准,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承担对所有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的管理工作,并定期考核。
同时,基金会对其所有转移中心和附属机构采取非集中化的组织管理,并不干涉各机构的具体运作,他们法律地位独立,完全市场化运作,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可以自制报价单、招募员工、开拓市场等。各分支机构既能通过基金会得到项目和任务、基金会负责对外联络及争取项目并承担项目风险,也能自主开拓市场,直接承接客户委托的项目,提供灵活、针对性的服务。
此外,史太白转移中心的成立非常灵活。各技术转移中心既有依托于已有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公司,也有是拥有技术或专利知识产权的教授或专家向史太白董事会提出成立转移中心的申请,当然也可选择由已有的转移中心承担该项技术转移工作。因此,每年德国史太白都有很多新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但市场化运作和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的考核也使得每年都有很多转移中心关闭。
2.成熟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史太白自成立以来经历了通胀期间的解散、重建,在政府支持和德国史太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约翰勒恩的改革下,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化经营模式。
德国政府在史太白网络的市场化进程中功不可没,针对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症下药,不断优化政策支持方式。从一开始的完全资助,到政府采购项目,再到税收优惠政策引导,让史太白有时间和空间,慢慢实现从完全依赖政府,逐步转向市场化,直到完全实现市场化的发展历程。市场化后,基金会仍努力通过争取政府项目的方式加强与政府合作,成为政府推动技术转移的重要力量。
1983年后出任基金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当地巴州政府技术转移事务专员的约翰勒恩,其提出的理念也对史太白市场化发展影响很大。约翰勒恩理念强调“你就是自己的老板”,具体落实在技术转移过程和技术转移人员中就是“确定自身价值,设定自身目标,自我约束,最后迈向成功”。在转移中心分支机构建立中也充分贯彻这一理念,拥有技术或专利的教授或专家申请成立转移中心,在中心成立后即成为中心负责人,自主决策、自主经营管理。
3.构建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非常注重人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利用基金会的信誉吸引各领域优秀学者,增强了自身品牌的信赖度,同时学者们的经验和智慧能够帮助提高技术转化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基金会的信誉。这种良性循环让其人才知识网络越来越强大。
一方面,各地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大多是基于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发展而来的,因此吸纳了非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教授数量约占总人数的11%。大批专家学者的加盟保证了服务质量,也使得每个专业技术转移中心擅长于某一方面的工作,既能承担某方面深入的项目,也能通过若干中心的协同工作,完成大型综合性项目。以强大而又完备的专家网络为基础,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迅捷而又弹性地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1998年成立的史太白大学也为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培养和输送了不少人才。史太白大学是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延伸产物,其理念为“通过对人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现知识和技术转移转化为商业价值”,采用将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德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即“双元制教育”模式(或称“双轨制教育”模式),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职培训等方面实力突出。史太白大学要求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利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做技术转移项目,只有成功把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移到企业,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学生才能顺利拿到学位证书,将理论与商业实践相结合,培养技术转移人才。同时,史太白也为企业提供能力提升方面的系统培训。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55770号-1
Beijing TransVentur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地址: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北京市大兴区新源大街25号院恒大未来城7号楼1102室
北京市海淀区西禅寺(华北项目部)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R2-B栋4楼12室
深圳市福田区华能大厦
佛山顺德区北滘工业大道云创空间
汕头市龙湖区泰星路9号壹品湾三区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