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更好地实现我国知识要素效能最大化,增强对国际高端资源的配置能力。发展总部经济是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杭州等许多中心城市,都将总部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成为我国“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势所趋。
总部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三大前提条件:
1、信息经济充分发展
网络及通讯技术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
2、战略资源需求提升
随着企业规划扩大的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科研成果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3、区域资源偏差较大
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级;在欠发成地区,常规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
总部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意义
(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产品制造功能可直接带来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制造基地的落户,可使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二)对就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制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力要实现本土化,即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这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制造基地通过学习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育熟练的生产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制造基地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还将推动生产基地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促使欠发达地区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三)对税收的影响
制造基地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流动量大、市场交易量大等共性,这类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税收数额不菲。此外,制造基地一经落户,固定资产的天然弱流动性决定了此类税源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对消费的带动
制造基地可从4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企业职工的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企业集体新增的消费总量,制造基地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总量,制造基地的关联产业及其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的区域消费量的提升。欠发达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
总部经济的主要类型:
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分类比较复杂,不同类型的总部经济聚集区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叉,有些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特点并不十分鲜明,但是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仍然可以对总部经济聚集区进行不同的分类。根据产业的构成,可将总部经济聚集区划分为混合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和特色产业总部经济聚集区;根据发展模式的不同,可划分为市场主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和政府引导型总部经济聚集区。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问题
我国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发展非常迅猛,全国主要中心城市都建立了相应的载体,有些如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上海陆家嘴等逐步跻身于世界知名总部经济聚集区行列。但从总体上看,层次不高,发展不均衡,以及影响力、辐射力较弱等,仍是当前我国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对总部经济的认识偏差
2、规划与政策引领不够
3、总部经济聚集区的相关配套功能不够完备
4、总部经济聚集区建设不顾阶段性的要求,盲目追求高端化
“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建议
(一)尊重市场规律,根据总部经济聚集区发展阶段强化规划引领
(二)建立健全地方税收分成议价机制
(三)完善总部经济聚集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四)根据地方产业基础选择总部资源,增强企业的根植性与归属感